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
1991
楊德昌
我看的是三小時的版本。
時代的不安、社會的紛亂、夾雜著稚嫩成熟與年少輕狂的青春生命,並置
在楊德昌導演獨到的敘事技巧與熟練的鏡頭運用。貓王唱道"does your
memory stray to a brighter summer day",反照黑夜昏暗不明的燈光,鏡
頭運轉下是一個個令人發笑卻又感到無奈,不時充滿幽默反諷,那個時代
的生活切片。
而大環境究竟在殺人事件裡佔了什麼樣的地位呢?
我以為少年的殺人事件,動機是再單純不過了。不過是個十四歲的少年為
了成全自己信仰的愛情罷了。
焦雄屏的影評,把小四的「少年殺人」擴大延伸成為「時代殺人」。可我
還是覺得即使大環境的紛亂增加造成殺人事件的可能,但那個當下的決定
動機是很直接的,時代背景的一切一切似乎是沒有什麼關係的,在那個時
候。
青春的崩解,帶來的即是死亡。很多青春年少的電影都在談這。
小四想要保有的不過是那不同於成人的青春罷了,紛亂混雜的大環境不是
他能試著改變的,握著手電筒也看不清晰未來的日子,愛情是年少的他僅
有可以守護的可能。
只是小四沒有認清,他口中沒有出息的小明,早熟世故不過是成長的必然
罷了。
崩解小四青春的人,正是小明。
而死亡的處理,該說楊德昌導演是冷靜得不願滲入對生命死亡的悲傷,還
是殘忍得不願對生命死亡表示悲傷?彈子房臥躺在地看不清臉龐的屍體,
毫無預警只剩一頂海軍帽存有的honey ,癱躺在牯嶺街小明的渺小身軀,
小四的死亡在女警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帶過,遺書上的簽名還被誤認為塗鴉。
在動蘯不安的時代背景下,生命的消逝不是應該來得悲壯偉大嗎?還是說
穿了生命的消逝不過是如此而已罷了,特別是在混亂不安的時代裡卻是更
加的渺小不值。
然後我一直會想起小明跟小四說的:「要改變我,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,
這個世界是不會改變的。你怎麼不明白呢?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。」
June 3, 2004
1 則留言:
Curt: "We set out to change the world...
ended up just changing ourselves."
--from "Velvet Goldmine"
張貼留言